城乡环卫一体化连续两年两个“全省第一”
我市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齐鲁样板”
“现在我们农村像城区一样洁净,环境好了,空气也好了,我们村的村民不拿一分钱,就享受到了与城区一样的环境卫生服务。”近日,在寿光市稻田镇东赵庙村,村民赵先生对记者说。记者在该村看到路面整洁,村庄的“颜值”也越来越靓。
寿光市纪台镇宋家庄子村。
我市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探索农村保洁和垃圾治理新方式方法,有力擦亮了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近日,记者从市城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省市工作部署,努力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高品质城乡建设,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努力打造“最干净的村庄”。全市完成集中整治任务村庄比例达100%,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运行政村比例达100%,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打造形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齐鲁样板”。我市连续两年城乡环卫一体化测评成绩全省第一,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
我市 “市、县(市、区)、镇(街)、村”四级保洁机制全面建立,“户集、村收、镇(街)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共137个镇街(园区),8445个村庄,98座涉农镇街垃圾转运站,2.6万余名保洁员,1289辆垃圾转运车,21.3万余个生活垃圾桶。
今年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持续发力。围绕“三清一改”重点任务,通过六大举措,以打造“最干净的村庄”为目标,研究制定《潍坊市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方案》,下发《关于做好潍坊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8445个村庄,从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等方面,细化量化任务目标,抓好制度落实,开展专项整治,形成问题清单,对存在问题,保质保量、坚决彻底整改到位,村容村貌显著改观。
昌乐县营丘镇张庄村。
精细化管理标准提质增效。在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保洁人员、每15户或60人设置1个垃圾桶的标准配齐垃圾桶、每1万人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每个镇街建有一座垃圾转运站或配备相应的转运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环卫人员待遇、提升工作标准,进一步规范垃圾转运站管理,全过程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齐鲁样板。
“标准化管理村”创建稳步推进。根据村庄地理位置、基础建设和环卫管理水平,坚持标准先行、样板引路,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创建时序,集中力量解决环境卫生突出问题。在往年创建完成4629个城乡环卫一体化“标准化管理村”的基础上,2021年在全市再创建打造1000个“标准化管理村”,创建率达到66.7%。通过开展集中连片治理,串点成线、逐年扩面,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不断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努力打造农村环境治理潍坊样板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品牌。
青州市何官镇石家村。
打造“群众满意的最干净村庄”。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在全市范围内精选100个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高标准的村庄,采取调查问卷、网络投票等方式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不定时进行现场督导检查、验收并下发通报,全面开展“群众满意的最干净村庄”创建活动。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组织学习观摩先进镇、村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广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典型事例和先进经验,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意识,形成良好习惯,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强化日常监管考核力度。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定期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督导考核,坚持标准导向、问题导向,每年制定出台考核办法及标准,做到文件督导到位、现场督导到位、问题整改到位三到位,对督导发现的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并落实整改,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不断提升。
寒亭固堤街道齐家沿村。
提高转运站规范化管理水平。研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管理的通知》,对规范、提高垃圾转运站运行管理进行安排部署。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卫生管理规定。按照有关要求,规范合理处置渗滤液,达标排放并做好台账数据记录,提高转运站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开展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结合部一直是每个城市的治理顽疾,为此,市城管局专门研究制定《潍坊市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管理标准化、整治精细化、环境人文化的总要求,切实搞好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和长效管理,实现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治理全方位覆盖、属地化监管和长效化管理的新突破,使我市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开展“标准化管理村”创建工作。探索新的创建办法,带动整体标准和管理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不断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打造现代化“花园式”转运站,促进后进镇街(园区)环境整治提升。同时,强化舆论宣传,提升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从源头减少乱丢、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金凤/文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