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卫一体化 增色美丽乡村-行业资讯-菏泽万福环卫工程有限公司 城乡环卫外包 道路保洁 中国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企业

最新资讯

更多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马岭岗镇240国道京博加油站南邻50米
邮箱:1797309580@qq.com 鲁ICP备15022112号-1
电话:15753059510
业务QQ:1797309580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城乡环卫一体化 增色美丽乡村

文章来源:超级管理员 时间:2022-06-26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 通讯员 李文林)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现实之需,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之举,也是厦门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战略,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自2015年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以来,厦门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环卫作业与管理体系,多管齐下推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努力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岛外各区、各部门也不断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精准分类,助力垃圾分类再上新台阶。

  目前,厦门已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覆盖,将定点收集与上门收集相结合,打造“户分类、村保洁、镇收集、区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分类模式,形成管理机制规范、从业队伍稳定、设施设备齐全、资金保障到位、宣传方法多样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乡村颜值越来越高。

  在翔安区新圩镇,垃圾分类收集员骑着垃圾分类收运车上门收运垃圾。(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摄)

  ▲在同安区新美街道,农民将厨余垃圾好氧发酵制成的有机肥施入田间。 (厦门日报记者张江毅摄)

  ▲在海沧区东孚街道,垃圾分类投放点干净漂亮,并设有垃圾分类宣教室。 (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摄)

  【投放】

  优化垃圾投放点位 乡村环境明显改善

  2020年9月,同安乡村188个回收垃圾的钢斗正式“退休”,取而代之的是占地面积小、密封性强的分类垃圾桶。

  “以前,钢斗生锈破损,垃圾污水横流,露天堆放还有异味。”五显镇后塘村卫生委员感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新垃圾桶到位了,乡村环境明显改善了,村民也纷纷拍手叫好。不仅是五显镇,走进莲花镇、祥平街道……垃圾分类早已全面覆盖,如今,不少村民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拆除鸡鸭舍与绿化边角地块,大大小小的村庄焕然一新。

  一直以来,厦门高度重视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设置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四分类桶,鼓励投放点位配备洗手池,确保分类收集设施功能完善、干净无味。然而,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而言,这需要花费更大力气,对此,各区多措并举,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全面开展。

  从源头投放开始进行优化提升,对各行政村的设施设备进行查缺补漏,集美区撤除不规范摆放分类桶,优化合并投放点位,建立农村环卫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翔安区则从清除投放点脏臭现象着手,解决引发“邻避效应”问题的根源,将大量露天垃圾投放点升级改造为环保垃圾屋,以全新面貌迎接居民。在海沧区,全区投放点都装上监控设备,实现所有农村投放点智能监控全覆盖,线上线下巡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快速进行解决,投放点的管理维护水平显著提高,垃圾爆桶、落地等问题基本消除。

  如今,走在同安区祥平街道鳌峰埔里自然村的村道上,家家户户门前都干净整洁,没有垃圾杂物堆放,激发出村民美化家园的热情。“眼看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开心。”村民蔡明月竖起大拇指,身边环境的改善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让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越来越高。

  【收运】

  因地制宜规划方案 上门收集垃圾直运

  ▲在同安区祥平街道,生活垃圾移动收运车在鳌峰埔里自然村内行驶。 (厦门日报记者张江毅摄)

  在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开展以前,农村垃圾都去哪儿了?在不少农村老人的回忆中,大量生活垃圾曾通过就地焚烧、填埋进行处理,有些甚至倒进溪流中冲走,不仅对空气、水源和土地造成污染,长期以来,不易腐蚀、无法降解的垃圾也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影响耕地环境。

  随着“垃圾分类”观念的深入人心,垃圾直运工作也逐步展开。厦门在全市范围内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不同颜色的垃圾收运车和分类垃圾桶相互呼应,各类垃圾专收专运,时刻接受群众监督。2018年,厦门启动为期三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区属企业统一实施城市与农村环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的标准化、专业化运作,实现城市公共基础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和效率,助力全面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

  对此,各区也根据实际因地制宜,不断调整、优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翔安区率先在新圩镇全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并通过信息平台对垃圾分类情况记录在档,有针对性地上门劝导宣传,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准确率。同安祥平街道过溪村则以实现全村“零垃圾桶”为目标,将原有的30个垃圾分类收运点位整合成8条收运线路,由收运员依次上门收运。

  结合各镇街的不同特点,集美区选择先在后溪、灌口等农村地区全面开展上门收集,在侨英片区,则针对部分垃圾量比较大的沿街店面规划6条收运路线开展上门收集。海沧区采取“一村一方案”模式,采用定点投放和上门收运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转运农村生活垃圾,由城建市政公司统一直运至厦门市指定终端处理场进行专业化的分类处理。

  2020年,全市已经全面实现其他垃圾和厨余直运、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定期收运。

  【处理】

  农村厨余垃圾就地处理 实现减量化资源化

  ▲在翔安区新圩镇,农业垃圾就地处理,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厦门日报记者张江毅摄)

  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集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处理为一体的垃圾处理配套体系格局。有害垃圾直运到工业固废处置中心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置;厨余垃圾直运到厨余垃圾处理厂,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燃烧发电;其他垃圾直运到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可回收物由回收企业负责运输,通过建立分拣中心,实行精细分类后进行资源化利用。

  与此同时,全市各区不断探索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在农村地区,生厨余就地资源化处理等创新做法也得到多元发展。翔安大棚堆肥、同安有机垃圾好氧发酵……就地资源化利用模式成为农村田间地头厨余垃圾处理新亮点,不仅实现农村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减小末端处理压力,还减少化肥使用,减少碳排放,进一步改善农村、农田环境,也有助于有机生态农业发展。

  此外,海沧区将率先建设全国第一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通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强强联合,加速建设低值可回收物体系。集美区与海沧区的部分街道,还鼓励村民制作环保酵素,使农业垃圾变废为宝——过滤后的酵素水可以兑洗洁精、洗发水等清洁用品,滤出的酵素残渣还可以制成肥料、农药,施用在田间地头。农业垃圾就地处理,不仅减少垃圾产生量,也有助于有机生态农业发展,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点击】

  垃圾分类工作亮点

  全民参与 氛围浓厚

  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0%以上,准确率达85%以上。

  源头减量 推动绿色发展

  减量举措落实到位,垃圾日产量增长率由12%降至3%以下,全市人均垃圾产量从原来的1.3kg减少到0.95kg。

  资源化利用 促进低碳减排

  探索农村生厨余就地资源化,加速建设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减小末端处理压力。

  “厦门模式”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20年,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