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改革行者 探路振兴-行业资讯-菏泽万福环卫工程有限公司 城乡环卫外包 道路保洁 中国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企业

最新资讯

更多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马岭岗镇240国道京博加油站南邻50米
邮箱:1797309580@qq.com 鲁ICP备15022112号-1
电话:15753059510
业务QQ:1797309580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枣庄:改革行者 探路振兴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18-12-15

  枣庄美丽乡村一隅。
拼“颜值”练“内功” 美丽枣庄先行先试
前言
  枣庄因多枣树而得名,是历史上著名的煤城,也是京杭运河沿途重镇。
  作为鲁南煤城,枣庄是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又成为老工业基地。作为运河沿岸重镇,几百年来,枣庄商贾云集、文化交融,运河文化深深植根于枣庄大地。
  改革开放40年,枣庄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巨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0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87.05亿元,其中全市粮食从1978年的80.36万吨飞增至2017年的206.03万吨;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31元增长到2017年的14164元……
  从1979年率先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到1992年在全国率先敲响荒山拍卖承包“第一锣”,再到2008年发出全国首批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改革路上,枣庄敢为人先;从2009年成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到2013年被列为中国老工业城市重点改造城市,再到如今承担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区”建设,振兴途中,枣庄勇挑重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418万枣庄儿女誓做改革行者,决心探路振兴。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枣庄市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为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村容村貌全面治理为抓手,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结合,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升生态人居品质、促进经济产业发展、弘扬特色乡土文化,推动“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和谐共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
枣庄走在前列

  “过去村民环卫意识差,随便扔垃圾,现在村里十几步就有一个垃圾桶,谁乱扔垃圾就会被人笑话。”枣庄市薛城区临城街道挪庄村村民张连成说,现在村里俨然成了美丽的小花园。
  挪庄村变美和当地实施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密不可分。为提升农村环卫保洁装备水平,薛城区先后投资1.22亿元,建成垃圾中转站11座,购置各类保洁车649辆、移动垃圾箱体459个,保障了“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模式高效运转,实现了增量垃圾日产日清日消。目前,薛城所有村居实现了环卫服务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环卫一体化村级覆盖率均达到100%。
  同样得益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在滕州市东郭镇玉泉村,293户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12600多米的下水管道排进村西的沉淀池,沉淀后的水再流进生物养化塘,经过芦苇、水草等生物降解处理后流向农田。此外,该村的生活垃圾也实现了集中处理。每天下午4点,村里的环卫车就放着豫剧《朝阳沟》,挨家挨户收集垃圾。菜叶、秸秆等倒进沼气池;纸箱、酒瓶等定期拉走处理。
  在枣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与村居环境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工程同步实施,乡村环境送走了“脏乱差”,迎来了“美加净”,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攀升。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只是枣庄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小方面,包括村居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土文化传承等在内的美丽乡村建设,还需充分调动基层百姓积极性。为此,枣庄先后下发了《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的通知》和《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重点问题的通知》,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尽量杜绝“千村一面”,有针对性地打造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样板村;12月份,当地开展了枣庄市首届“十佳美丽乡村”评选活动,共评出26个获奖村庄,其中“十佳美丽乡村”10个,美丽乡村建设人气奖8个,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奖8个,提高了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晓度、参与度,激发了各镇村的建设积极性。
  目前,枣庄市共建成164个省级美丽乡村,并以村庄“五化”达标提升和“七改”工程为建设重点,对800多个基础设施薄弱村进行了基础设施达标提升,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和面貌,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力拼“颜值”,
建设美丽枣庄

  走进三面环山的枣庄峄城区榴园镇北龙塘村,村民房前屋后的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穿行在灰瓦白墙、错落有致的民居中,一幅幅图文并茂的“道德画”,将一面面白墙变成了传播文明的窗口。
  “以前,进村的路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村民进出村很不方便。去年,政府出钱修了一条直通凤凰绿道的水泥路和连接榴花大道的柏油路;村里的小路也都硬化了,现在进村出村可方便了!”北龙塘村村民王正坤说。
  从一个大雨大雪后无法进出的山旮旯村,变成如今路畅、街净、景美的美丽乡村,北龙塘村的喜人变化,正是枣庄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建设美丽乡村,枣庄敢拼“颜值”,但农村想要有高“颜值”,首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此,枣庄要求各任务区(市)镇村积极与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相结合,认真清理村内的“三堆五垛”。目前,全市已完成3203个涉农自然村存量垃圾清理工作,每村都有保洁员、每村配备垃圾箱(桶)、每镇(街)一座垃圾中转站,全市共有村级保洁员9199人、配备村级垃圾收集车8536辆、垃圾箱体5843个。全市已经实现“户集中、村(居)收集、镇(街)转运、区(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域覆盖,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此外,枣庄还把农村旱厕改造和厨房改造作为“庭院美”的重要内容,促进美丽乡村由外向内延伸。目前,全市旱厕改造已经完成38.5万户,省级美丽乡村创建村旱厕改造率达到90%以上。
  村民院前屋后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容易出现反弹的“困难区”,建设过程中,枣庄注重搞好村民房前屋后和家内家外的整理工作,坚持路域、镇域、村庄、庭院一体整治,让“面子”“里子”同步改善。
  一些农村年久失修的破旧房屋或院墙是村子的“疮疤”,但也承载着村内历史“记忆”。建设过程中,枣庄市要求对具有时代记忆的土墙、石墙、瓦屋等做好修理保护工作,留住农村的“味道”。滕州市洪绪镇郝洼村整合3户连片闲置的废旧民居,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建设融孔子学堂、家风堂等于一体的文化大院,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
  此外,枣庄还重点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枣庄市100%的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10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100%的村通电,7.2%的村通天然气,10%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约50%的村铺设了下水沟或下水管道;全市3200个自然村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占比92.5%,总里程达6300公里。
苦练“内功”,
为乡村振兴强基固本

  在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石嘴子村引进企业建设柜族部落和山舍民宿,乡村游风生水起;冯卯镇南赵庄村发展了万璘庄园、九老农博休闲园,形成了火热的采摘游;水泉镇棠棣峪村打造电商小镇,火樱桃卖到全国……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造血工程”。山亭区围绕“强村富民”目标,坚持美乡村、育产业、富农民有机结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由贫到富、由富到强的美丽蝶变。
  近年来,山亭区积极探索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优先在41个美丽乡村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实施股份制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并启动实施“村集体增收计划”,推广做活土地文章、创办合作组织等10种增收路径,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