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创“城乡环卫一体化”先河到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呈现出“立体美”;从打通农村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到全面优质便捷的党建引领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绘就城乡公共服务“同心圆”;从文明乡风铺面来,农民幸福指数、文明程度齐升到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让群众走进“幸福里”……潍水两岸树木茂密,河流清澈;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乡间村野,悠然自得,呈现出城乡融合的新格局,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近年来,山东省昌邑市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意识,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上下功夫、在升级乡村公共服务上求实效、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上做文章,不断破解城乡二元矛盾,深入挖掘农村潜在优势,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激活村庄发展动能,实现从城乡“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跨越,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提升人居环境——从刷新“颜值”到增强“内涵”
“原来的旱厕既不美观又不卫生。城里上学的小孙女到了暑假因为厕所的问题都不愿意回来住。改厕以后,一到暑假早早就回来了。”家住昌邑市围子街道仓街村的姚大爷高兴的说。
小角落的厕所体现着大民生。昌邑市把农村改厕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关乎千家万户群众的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来抓,在扩面提质上精准施策,高效推进。同时,该市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成功经验,配备专职管护人员和维修清运队伍进行“统一维修、统一报抽”专业管护,设立报抽报修电话,解决了“有人管、有人干、怎么干”的问题,打造“专人管、快速修、及时抽”管护模式。目前,该市已完成农村改厕近8万户,做到应改尽改;118座农村公共厕所全部建成投入使用;16个后续管护站、24座粪便处理站、3处农村污水处理站和1座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全部投入运行。
农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昌邑市抢抓潍坊市申请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坚持因地制宜、惠民利民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区取暖集中化、村镇取暖多元化、全市取暖清洁化工作,打出“清洁取暖”组合拳,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的跨越,拉近的是政府与群众心与心的距离。自“户户通”工作开展以来,昌邑市建立县、乡两级政府引导扶持,各部门协调推进,村级组织具体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让“晴天不起土、雨天不踩泥”的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变为现实。同时,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目标,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昌邑市区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纽带,干支相连、户户通畅、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拓宽群众“幸福路”“致富路”。截至目前,共完成农村通户道路硬化面积8535885.64平方米,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96.46公里。
升级公共服务——从补齐“短板”到优化“供给”
走进昌邑树屏学校高标准的校舍让人眼前一亮,现代化的专用教室、微机室、科学教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综合实践室、创新实验室、图书阅览室也是一应俱全。同时,该市优化教师引进机制,2018年来累计引进教师1700多人。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启动实施第三轮中小学(幼儿园)“县管校聘”,全市5054名教师参加竞聘选岗,有324名教师进行跨校竞聘。该市入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名单,成为山东省5个入围创建的县市区之一,获评潍坊市唯一“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围绕破解“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难点,昌邑市创新实施“党政一把手抓教育”“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党政联席会议”“党委政府教育述职”四项制度,探索形成以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师资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六个优先”为支撑的昌邑教育工作原则,趟出了一条“顶格实施、优先保障、系统推进、齐抓共管”创建工作新路径。
城乡融合,绝不是将城市、乡村加在一起的一道数学题。该市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意识,不断破解城乡二元矛盾,不断优化农村医疗、就业、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统筹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有机体”。
小网格,大功能。该市大力推行党建引领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工作,以党建为引领,加快体系重塑、数字联动、资源聚合,以条抓块统推动强网赋能,研发智慧平台和“网格通”APP,努力实现“一网统全域、平台管全城”的高效、务实、管用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城乡范围管辖、群众生活生产服务全覆盖。
一窗通办、一卡通行、跨省通办、全省通办,一项项改革举措,让“医保办理”升级“一站办理”。该市创新建立“邑保e栈”服务经办体系,加快医保业务实现自动申请信息或推送电子证照“无感智办”,办理时限整体缩短50%以上,征缴服务全部事项网办率、掌办率达90%以上。
该市一直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压舱石,按照“顶格推进”工作要求,大幅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兜牢就业民生底线。同时,积极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持续拓宽零工群体就业渠道,建成启用“零工客栈”及线上平台,以线上洽谈找活、线下务工新模式,促进务工用工的双向高效对接。
丰富精神文化——从强健“筋骨”到提升“气质”
“岁数大了,不像年轻人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更喜欢聚在一起,在村里看电影和戏曲,邻里之间坐在一块更热闹,好的很。”该市龙池镇马渠村陈大娘告诉记者,通过市里的公益电影放映和送戏下乡活动,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观看文化节目成为了一种新享受。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昌邑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演出质量,深入农民群众走访调研,指导企业开拓创新,优化服务效能,改变传统的单一放映模式,全力打造“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昌邑新模式,让“公益电影放映+流动书屋”新模式在乡风文明、生产生活技能培训、科技致富、扶贫政策宣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让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成为乡村振兴助推器。并精心组织开展送戏下乡工作,提高文化服务效能,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真正把服务民生、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针对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区域与农家书屋服务区域基本一致的实际,该市为25支放映队统一配备了流动书柜、专用书架和4000多册图书,建立起了“书香昌邑”流动书屋。为农村群众提供免费借阅书籍服务,把图书送到群众身边。同时,指导企业映前加播医学知识、交通安全、反诈骗、防溺水、社会救助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宣传片,受到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
该市作为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厚。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以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为依托,指导企业推出红色电影专场、红色电影放映月,让农村百姓足不出村就能观看红色电影,迈出家门就能学习党史,在潜移默化中知党恩、感党情、跟党走。截至目前共放映红色电影1500余场,观影人数10万余人。
该市通过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倡导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制定涵盖政策宣讲、扶困帮扶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菜单,深化培育“益家小菜园”“希望小屋”“爱心小屋”等“五为”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深化推动“五聚”,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同时,积极发挥书、美、摄、作、舞、音、民等群众性文化文艺协会团体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创作和文艺演出,营造写起来、唱起来、舞起来、美起来的浓厚氛围。(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王鲁兵 张学健 马文睿 报道)
友情链接: